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转型路在何方?

    近日,随着港珠澳大桥开通,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再次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改革焦点。201735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为大湾区的定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71日,在习近平主席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打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标志着粤港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规划迈入历史性新阶段。被习近平主席评价为“得风气之先”的粤港澳地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次站在经济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上。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新的转折点。对于曾经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素驱动的珠三角经济来说,其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局限性在哪里?产业结构该如何优化调整?新兴的大湾区规划又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从对大湾区产业发展脉络和结构的梳理中,大湾区经济转型的路径及方向将会逐渐清晰,而这也将会有利于大湾区的发展逐步从顶层规划到付诸实践阶段。

    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就凭借着改革试点的政策红利、地理区位优势和劳动力及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与港澳制造企业建立起“前店后厂”生产模式,粤港澳制造业生产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三来一补”出口导向型经济也使得珠三角地区经济深受外部市场制约,产业结构则是以低附加值制造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澳门回归,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经济模式进一步深化。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使得粤港澳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进一步融合,经济合作领域由简单的制造业拓展到金融、服务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2017年第三产业占全省GDP比重从2000年的44.1%上升到53.6%(图1)。

图1:广东省产业GDP构成(单位:亿元)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作者整理

    然而,进入21世纪初,长期以来珠三角所依赖的传统要素推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局限性逐渐显现。2007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经济受到严重挑战。从2014年至今,作为全国贸易大省的广东省对外贸易却连续出现疲软状态(图2)。2018年更是因为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出口贸易出现负增长,截止至20188月,广东省年度出口累计总额为2.66万亿元,同比下降0.4%。在大湾区各城市出口份额中,深圳占据最大比重。但是深圳近几年出口额也连续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东莞2017年出口额达591亿美元,东莞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图3)。 

图2: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及变化%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作者整理

 

图3:2017年大湾区内地各城市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作者整理

    从贸易结构来看,广东省进出口贸易主要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为主,出口占据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约35%(图4)。而出口结构则主要以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主,该类产品出口占据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额76.7%(图5)。但是,广东作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大省并不意味着这一地区已具备较强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从贸易主体来看,外资企业仍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加工贸易依然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附加值较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对于外部市场及资金的依赖性将会成为其自身发展的桎梏。自2013年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进一步收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可以预计,受美国今年加征关税影响,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出口对全省GDP的贡献率将会有所下降。外部贸易环境的严峻性对广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内需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将成为大湾区未来发展规划重点。习近平主席近日在广东省考察时也多次强调,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发展实体经济至关重要,必须要依靠自力更生手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广东省政府也明确提出多渠道扩大内需、大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目标。

图4: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及占比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作者整理

 

图5:2017年各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作者整理

    大湾区规划核心是要将珠三角区域9+2城市群打造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世界湾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共性,许多地区凭借海港自然地理条件与现代都市圈集聚效应,利用科研网络、交通运输等优势,打造出具有经济集群效应、服务业高度发达、创新能力主导以及金融配套服务完善的发达经济模式。目前,全球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湾区,湾区城市群经济以高科技投入、高产出的特征成为带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粤港澳大湾区也已具备创建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基础条件。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9+2GDP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人民币,经济总量超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总体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GDP增速位居全球湾区第一。

    但是,与其他发达湾区经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仍存在一定短板。例如湾区内部城市经济存在不平衡发展,香港、广州、深圳三大城市经济体量占粤港澳大湾区GDP总值67%,其他城市GDP占比较小(图6);第三产业比重远低于其他三大湾区水平,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此外,区域内各城市在竞争中互相制约,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发展,城市资源整合、产业互补方面仍有待加强。

图6:大湾区内地各城市GDP(单位:亿元)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作者整理

    从各城市产业构成看,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发达城市地区第二产业占比均较高(图7)。佛山、东莞及惠州等城市承担着广州、深圳制造业转移的产业布局任务。而广州则继续发挥对外服务贸易中心作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1.02%。相较于其他城市,GDP产值较低的肇庆、江门地区其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未来可在第一产业规模上发展现代农业。此外,深圳在内地城市群中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图8)。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22.7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佛山近几年经济表现抢眼,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335亿元,赶超广州排名大湾区内地城市第二。除了其传统的轻工业优势外,佛山在机械设备等工业制造行业逐渐发力,产业布局日渐合理。除了深圳、佛山、广州和东莞,其他大湾区内地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

图7:大湾区内地各城市产业构成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图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从对大湾区城市产业结构梳理来看(图9),区内已建设成完善的制造业体系。由深圳、广州中心城市辐射而形成的产业圈影响力逐渐扩大。但大多数城市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定位不明确,过去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中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融合度不高。而大湾区规划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区域整合。在以创新经济驱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带动下,大湾区未来应有效利用现有的制造业优势,一方面向高端产业链转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展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经济。

    具体来说,深圳将继续发挥创新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将会借助于新技术的渗透作用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去如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中心目前也正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制造企业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转变,除家电业务做到全球领先外,这些领头羊企业大力研发基础工业技术,为企业战略转型储备力量。此外,生物制药已成为湾区一些城市支柱型产业。如深圳从2009年开始就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高新生物医药企业已具备世界级专业技术水平,深圳整体生物产业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广州也积极布局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一些大型生物制药研发中心及生产中心选择落户广州。此外,在大湾区规划中,港澳地区对内地经贸、科技的推动作用将逐步显现。香港最近与内地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和《科学技术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关于开展联合自主研发项目的协议》,香港将利用其科研、金融服务平台优势,为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持。

图9:大湾区产业布局

 

来源:作者整理绘制

    作为我国最早对外改革开放的地区,珠三角地区具备改革创新的制度优势与良好的经济基础。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我国发展世界级城市创新集群的顶层规划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我国进入质量经济发展时代,大湾区经济转型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与以前珠三角与港澳合作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更是强调开放和融合,大湾区发展的主要任务还在于消除大湾区内部不均衡发展,实现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为大湾区提供新的战略机遇。


联系我们

天道酬勤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