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白皮书发布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2020-07-10

       汉水之滨万山绿,一江清水送京津。汉江在陕西省安康市境内蜿蜒奔流340公里,这一区域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66%的供水量。退耕还林20年,安康市呈现一片绿水青山、生态和谐的新面貌。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林业局供图

       本报讯 记者刘斯文 通讯员高立鹏 任晓彤报道 6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书。

  白皮书系统回顾了中国20年退耕还林还草的辉煌历程和巨大成就。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174亿元,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35个县(市、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完成造林面积占同期全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5%,其成林面积占全球增绿面积的比重在4%以上。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当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38万亿元,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其丰富的实践和创新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白皮书披露了2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为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作出的独特贡献。工程在政策直补农户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和模式推广,培育了优势资源,发展了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全国4100万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1.58亿农民直接受益,截至2019年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9000多元,2007-2016年退耕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7%,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高1.8个百分点。2016-2019年,全国共安排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923万亩,占4年总任务的75.6%。据退耕还林样本县监测,截至2017年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率达31.2%,西部地区一部分县超过50%,工程扶贫作用显著,一些地区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退耕还林还草20年,改变的不只是山水。据白皮书介绍,退耕还林还草显著增强了全民生态意识,工程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初步形成。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积极履行国际公约的标志和标杆,为世界增绿、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9年研究结果,2000-2017年我国绿色净增长面积占全球净增长总面积的25%,其中植树造林占到42%,退耕还林功不可没。

  白皮书说,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大力推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并将退耕农户作为工程建设的基本单元和主体,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实施管理的特色和亮点。

  白皮书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欠账仍然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的耕地还比较多,补齐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短板依然任重道远。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明确要求扩大退耕还林还草。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被新时代赋予了全新的使命。

  白皮书说,退耕还林还草目前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相对紧张,扩大退耕任务落地困难;补助、补偿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巩固成果长效机制还需健全等。

  白皮书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等国家战略,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应退尽退,稳步扩大规模,全面提升效益,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加绿水青山等优质产品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系我们

天道酬勤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