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扩大内需更重要的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作者: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2020-06-26

文|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今年的经济社会工作格外强调底线思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近日出席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时详细阐述了他对当前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应对策略的看法。


王一鸣表示,现在有两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问题依然面临不确定性。守住底线,从中长期看,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求端,更重要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供给端,要着力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此外,要避免风险进一步向金融领域聚集。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个重要的不确定性


王一鸣表示,现在特别需要强调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凡事都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主动权。


王一鸣说,现在有两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问题依然面临不确定性。第一个是疫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的不确定性。现在大家的基本共识是,这次全球经济衰退可能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会不会形成像大萧条时期那种情况,现在还有不确定性,未来的全球经济走势会怎么样,现在分歧仍非常大。


“我看目前大多数人认为‘V型’反弹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未来全球经济更可能的是‘W型’的增长。”王一鸣说,“W型”就隐含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反映在供给端也反映在需求端,如果疫情持续的时间更长,还会进一步传导到金融系统。


王一鸣表示,疫情后主要经济体都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量宽政策。如果疫情持续时间拉长,金融系统会受到传染,还会进一步发生变化。第二个不确定性是中美摩擦的不确定性。


两个不确定性对国内经济影响较大


王一鸣说,全球经济衰退程度的不确定性会从外需上影响到中国经济。这种冲击有多大,取决于全球经济的衰退程度,当前外需的收缩正在向国内传导。6、7月份出口形势会根本好转吗?现在很难下结论,外需收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沿海外贸企业的困境,订单的下滑或者说订单的萎缩正在显现。这种变化就会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压力。中小企业已经面临工业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下滑,亏损面扩大等问题。如果外需收缩进一步传导到沿海外贸企业,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大。中小企业订单下滑,或破产倒闭风险增大,就会进一步增大就业压力。外贸行业就业容量大概是8000万到1亿。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到6%,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了13.8%,比3月份高了0.5个百分点。现在可以看到一部分春节后返岗农民工又出现了返乡。全球经济衰退的不确定性会从需求端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


王一鸣表示,我们现在要进口大量中间品。中间品里面,有一部分短期内国内供货商很难替代的,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原因。如果这些中间品供应链中断,包括主动的断链,以及由于全球供应链调整或复工复产进程受阻带来被动的供应链中断,都就会对从供给端带来影响。现在国内无论是财政,还是金融领域风险压力是增大的。财政收支缺口特别是基层收支缺口扩大,“三保”压力很大。加上金融领域企业负债水平上升,违约可能会增加,不良率会上升,特别是中小银行的风险会加剧,这都需要高度关注。


怎样守住底线?


守住底线,中央给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就是“六稳”和“六保”。“六稳”就是要稳住经济基本盘,这是“六保”的基础和条件。“六保”是着力于兜住就业和民生的底线,是个底线性要求,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着力点。


王一鸣表示,从短期来说,“六保”至关重要。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一次战略性调整,也是主动调整,这种调整关系到中长期发展。


王一鸣说,“双循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需求端,国内大循环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消费、扩大投资,包括“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新基建区别于传统基建,是一个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领域,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县域包括一些成规模建制镇的规划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已经在下沉,再加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王一鸣表示,需求端,从长远来说,扩大内需更重要的还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中等收入群体现在有4亿人,虽然下限标准还是偏低的。我们不断扩大这个群体,未来15年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如果能够争取翻一番,达到8亿人,市场规模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供给端,要着力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还是有很多短板,下决心补短板,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王一鸣进一步指出,还要避免风险进一步向金融领域聚集,这就是“双底线”。经济的底线要守住,防风险的底线也要守住。在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力度的同时,要增强风险意识,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牢牢守住防风险的底线。


来源:新浪财经/证券时报


联系我们

天道酬勤 和而不同